安裝碳素盤根如何調整預緊力?
時間:2025-09-01 作者:樂享密封材料 文章來源:本站 點擊:157次
碳素盤根作為一種普遍應用于機械密封區域的材料,其密封效果與預緊力的調整密切相關。預緊力過大可能導致盤根過度磨損、發熱甚至失效,而預緊力不足則可能引發介質泄漏,影響設備正常運行。因此,調整預緊力是碳素盤根密封性能的核心環節。
預緊力通過壓縮碳素盤根,使其與軸(或桿)及密封腔壁之間產生足夠的接觸壓力,從而阻斷介質泄漏路徑。其作用機制可分解為以下三個層面:
一、微觀密封機制。碳素盤根由碳纖維、石墨、潤滑劑等成分復合而成,其微觀結構呈現多孔隙特征。預緊力通過壓縮盤根,使孔隙收縮,纖維間接觸面積增大,形成連續的密封屏障。同時,石墨等潤滑成分在壓力作用下析出,填充于纖維間隙,進一步增強密封性。
二、彈性補償效應。在設備運行過程中,軸與盤根之間可能因振動、熱膨脹或磨損產生間隙。預緊力賦予盤根相應的彈性恢復能力,使其能夠動態補償間隙變化,維持密封壓力。這一特性在動態密封(如泵軸、攪拌器)中尤為重要。
三、摩擦學平衡。預緊力直接影響密封界面的摩擦狀態。適度的預緊力可確定潤滑膜的形成,將干摩擦轉化為邊界潤滑,降低磨損率;但若預緊力過大,潤滑膜可能被破壞,導致摩擦系數急劇上升,引發盤根過熱或軸表面劃傷。
調整預緊力需以全部了解工況參數和盤根特性為前提,具體包括以下步驟:
一、介質特性評估
1、化學性質:分析介質的酸堿性、氧化性及溶解性,避免與盤根成分發生化學反應。例如,強氧化性介質可能加速碳素盤根的氧化降解,需適當增加預緊力以補償材料損失。
2、物理狀態:區分液體、氣體或含固體顆粒的介質。含顆粒介質需愈高的預緊力以防止顆粒嵌入盤根導致泄漏,但需避免過度壓縮引發顆粒對軸的磨損。
二、運行參數確認
1、壓力與溫度:高壓或高溫工況會降低介質黏度,增加泄漏風險,需通過提升預緊力增強密封;但高溫可能使盤根軟化,需預留彈性補償空間。
2、轉速與振動:旋轉設備(如離心泵)需平衡預緊力與摩擦生熱,避免盤根因過熱失效;振動工況則需預緊力提供足夠的阻尼以控制動態泄漏。
三、盤根材料匹配
1、成分差異:不同碳素盤根的潤滑相含量、纖維取向及石墨化程度影響其壓縮回彈性能。例如,高石墨含量盤根自潤滑性好,可適當降低預緊力;而纖維增強型盤根需愈高預緊力以開啟其彈性補償能力。
2、結構形式:編織盤根(如方型、圓型)與模壓盤根的壓縮特性不同。編織盤根需分層安裝并逐步壓縮,而模壓盤根可一次性預緊至目標值。
預緊力的調整需遵循“逐步加載、動態監測”的原則,避免一次性過度壓縮。具體步驟如下:
一、初始安裝與粗調
1、盤根切割:將盤根切割為與密封腔深層匹配的環狀,切口呈斜角(約45°)以減少泄漏路徑。切割面需平整,避免纖維斷裂導致局部強度下降。
2、分層填裝:對于編織盤根,需分層填裝并交替旋轉方向(如一層順時針,二層逆時針),以平衡各方向應力。每層填裝后用壓蓋輕壓,盤根與軸及腔壁貼合。
3、初步預緊:使用扳手或液壓工具對壓蓋施加初始力,使盤根壓縮至原始高度的約三分之一。此時需觀察盤根與軸的接觸狀態,確定無翹曲或間隙。
二、優良調整與工具輔助
1、扭矩控制法:通過扭矩扳手按經驗值逐步擰緊壓蓋螺栓。對于中小型設備,可參考“交叉對稱擰緊”原則,即按對角線順序分次擰緊螺栓,每次旋轉約90°,直至達到目標扭矩。
2、間隙測量法:在軸表面涂抹薄層顯色劑(如紅丹粉),運行設備后檢查盤根接觸痕跡。若接觸寬度不足軸周長的80%,需增加預緊力;若接觸帶過寬或出現焦痕,則需降低預緊力。
3、液壓加載裝置:對于高壓或大型設備,可使用液壓加載裝置實現預緊力的準確控制。通過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測加載力,并結合泄漏量調整至佳值。
三、運行測試與微調
1、空載試運行:啟動設備并觀察盤根溫度變化。若溫度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(超過環境溫度50℃以上),表明預緊力過大,需適當放松;若溫度穩定但泄漏量超標,則需增加預緊力。
2、介質加載測試:逐步引入工作介質,監測泄漏率。對于液體介質,泄漏量應控制在滴漏/分鐘級;對于氣體介質,需通過氣泡計數或壓力降法評估密封性。
3、長期運行監測:在設備連續運行后,定期檢查盤根壓縮量。若壓縮量超過初始值的20%,表明盤根已發生蠕變,需重新調整預緊力或替換盤根。